《江南app医道华夏——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器具文物展》第四部分 医药老铺
信息来源:网络    时间:2024-04-25 08:04

  江南官网app下载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文化,并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北京东岳庙的药王殿及七十六司中的施药司、黄病司、毒药司等衙署的建造和设立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医药行业的尊崇和重视。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中医药书籍、器具、药品等文物近300件,以文物、图文及多媒体配合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中国传统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脉络。

  我国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难经》(又叫《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其中的三部都是以上古神话中先祖的名字命名的。可见,我国人民对中医药文明的崇拜是自古就有的。中医药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儿女在认识生命、追求健康、战胜疾病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见证中华璀璨文明最闪亮的符号。

  本章内容以本馆馆藏文物为线索,再结合文字记载和图片资料,试从中医药铺的发展历程、药铺内部的陈设等方面来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医药老铺的情况。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中药与之相伴而生。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理论已基本形成。药铺作为一种行业形态,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工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药铺的雏形可能与古代义学相似,产生于寺庙之中。目前已知较早的古代药铺形态是东晋时期(317—420)广州的海辐禅院,禅院后有医僧看病售药。现代中药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是由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下令创办的。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因变法失败、爱子早逝、疾病缠身等原因而退出政坛,归隐山林。临别之际,他命人在京都开封创设了太医局“熟药所”,或叫“修合卖药所”,这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医药铺产生以前,民间寻医问药多靠走方郎中,即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这些走方郎中常常身背药箱、手摇串铃地招徕病家,因此他们又被称为“铃医”,而串铃也成了医者的象征符号。

  串铃一般为铁质,中空的铁环形似面包圈,中空部分放入一个铁丸,摇晃起来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大的串铃似面包圈大小,套在四指间;小的串铃有手腕大小,套在拇指上使用。摇串铃是有讲究的,医术高明的人摇串铃要在肩膀以上摇;自认医术一般的医者摇串铃时,串铃的位置要与肩膀平行。由此可知,串铃摇的越高说明医生越有自信。

  本次传统中医药行业器具文物展的第三展厅中展出了一枚清代八卦纹行医串铃,直径约14.5厘米,串铃上雕刻有八卦纹样。纵观中华历史,许多典故都反映了中医药行业与道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医家讲“悬壶济世”,而葫芦又是道家的法器之一;道教神话中,太上老君擅长炼丹术,而中药的剂型又有“汤剂饮片、丸散膏丹”。所谓“丹”江南app,指的是用金石类的药物制成的复合药,如矿物、重金属等。古人认为人体吸收了不易腐烂、变质的重金属精华后便可长生不老、得道升仙,而孙思邈的“药王”之称也源自道教。道家讲求气息调整、阴阳调和以及五行学说的理论,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其德全不危也。”由此可知,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这些思想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养生学说的内涵。

  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各行业从功能上逐步细化,中医药行业也进一步细分,药行逐渐独立了出来,并形成了独立的商业体—药铺。虽然有的医药老铺还设有坐堂郎中,即兼具问诊和抓药的功能,但很多药铺只能携方抓药。医药老铺的经营格局基本一致,即“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门市可按方抓药,同时也销售配置好的成药,后院为加工药材的工厂。

  药行属木或属火,数字上贰和柒属火,方位上南属火、东南属木,因此医药老铺多为二进院落或者二层建筑,朝向多为坐北朝南,开门于南面或东南面。

  药铺门头的正中央一般会高悬药铺牌匾,上书其字号。“字号”的产生背景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是为了区别于同行。清朝以前,同一类商品一般集中在一个街区售卖,如唐代长安城各坊售卖之物各不相同,而同一坊间售卖的都是同一类商品。到了清朝,这种分布格局被打破,商家的字号更具有标识性了,如绸布行多用“祥”字,像瑞林祥、瑞蚨祥、益和祥、瑞增祥等;刀剪行多用“泰”字,像德泰、祥泰、永泰、益泰等;药店则多用“堂”字,像同仁堂、鹤年堂、陈李济杏和堂、长春堂、千芝堂等,不少百年老号的老匾现已是珍贵的文物。

  牌匾之下,一般挂一对楹联,多为木质。楹联上有的写上药铺的经营理念,如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的写着中医行的行医守则,如陈李济的“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有的写着祈福文字,如育龄堂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有的则是广告宣传,如万全堂的藏头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还有的药铺会写上店内主营的药材等。

  匾额和楹联都是招幌的一种表现形式。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复合通称,用以招揽顾客,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民俗艺术的广告形式。招幌的原始功能是用于招徕而非标识。随着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招牌”和“幌子”开始结合相关的文字、图形共同出现,这种方式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店铺形象,也可以传达出一系列较完整的广告信息。中国的招幌极富艺术价值,是民间市井商业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招幌的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店内外皆可悬挂。招幌可以单个悬挂,也可以成对悬挂,每个店铺还可以有多组招幌。本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多个(对)招幌:

  清代药铺招幌一对,木质,单个尺寸为90cm×40cm,每件有五层。第一层为磬形,象征吉庆有余;第二层和第四层是放大的红色药丸;第三层为放大的膏药,昭示商铺的经营属性;第五层即幌坠,为双鱼合抱形,其上彩绘太极八卦图,象征中医阴阳调和之道。

  清代木质彩绘药店招幌一对,这是一对图形招幌,每件有五层,第一层是如意云头,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第二、第三、第四层是不同颜色的膏药形象,是药铺的象征;第五层为莲座,莲座出自佛家,也代表着对美好事物的祈愿。

  清代木质彩绘药铺招幌一对,这是一对图形和文字结合的招幌。每个招幌共分六层,第一层是磬和如意结合的形象,取吉庆如意的寓意;第二层是整片膏药;第三层和第五层分别是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的半片膏药形,合在一起就是一片膏药;第四层是一个小型文字牌匾,上面写着“自造膏丹丸散”;第六层是双鱼合抱形。

  清代文字招幌一对,木质,单个尺寸为97.5cm×17.5cm,上书“大小方脉,生熟药饵,炮制咀片,丸散膏丹”,这是一对文字性招幌,招幌上没有刻画丸、散、膏、丹的模样,而是用直白的文字说明药铺的属性。

  清代怀德堂招幌一个,木质,尺寸为115cm×12cm,共八层,第一层和第七层分别是半片膏药,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膏药图形;第二层和第六层镂空雕刻花纹;第三、第四、第五层镂空雕刻“懐”(怀)、“德”、“堂”三个大字,每个字外有框;第八层为幌坠,彩绘膏药形,尺寸比第一层和第七层的膏药形小江南app。这个招幌形神兼备,既说明了药铺的堂号,也表明了药铺的主营药品,起到了明显的广告效果。

  万顺和、万利和买卖药材双面招幌,木质,黑底金漆,尺寸为51.8cm×13cm江南app,一面书“临邑鱼鳞头万利和收买粗细地道药材店”,另一面书“京都丸散膏丹专治男妇小儿”和“临邑栢壁村万顺和川广地道云贵药材俱全”,这说明该药店既收药材,也卖药材,还兼具问诊功能。这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字招幌。

  本次展览的第六展厅展出了一个黑漆葫芦,这是悬挂在医药老铺门头的物品之一,取“悬壶济世”之意,是最简单明了且为大众所熟悉的中医药行业标志物之一。

  医药老铺按“前店后厂”式的格局进行经营,“前店”门市售药,冬天一般不设炉火,铺面或三间,或五间,或七间,全部大敞四开。每天清早,学徒开门下板,即将门板一扇扇地摘下后整齐地摞在一头,这样可以供顾客坐着休息。然后学徒会将门里门外打扫干净,使柜面药架一尘不染,门前街道也要扫净洒水。

  规模大一些的药铺,其迎门之处一般会设立一道影屏,即门内做屏障用的屏风。影屏中一般会镶名人书法作品或名人画,有的影屏两旁还挂有对联。广州陈李济博物馆在复原陈李济老号时便设了一道广绣影屏。影屏一般正对着药铺门面,这样可以挡住后面的药柜、药斗,病人一进入药铺,迎面感到一种祥和气氛,这可以使病者宽心,同时又显示出医者读书人的做派,另外,影屏置于药柜、药斗旁还可以点缀出庄重的美感。

  医药老铺一般在清净的堂屋(或诊室、书房)设神龛供奉药王。神龛两侧贴有对联,如“金针拨开千里雾,妙药扫净一天云”。神位之下设香案、供品。每逢年节,尤其是阴历四月廿八(药王生日)、每月初一和十五,医药老铺的主人都会斋戒、上供、焚香、礼拜。供奉药王,一方面是为了祈求药王保佑自己能手到病除,药铺兴隆;一方面也是一种信仰,即遵循祖师教诲,行医济世,积德行善。

  药王一说是东汉人邳彤。邳彤,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区)人,能文善武,是东汉开国元勋,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精通医术,常为百姓治病。邳彤死后葬在祁州(今河北安国)南关,百姓为其修建“邳王庙”作为祭所。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代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有的药铺会供奉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孙思邈(581—682),他活百岁有余,无疾而终,被后人称为“药王”。

  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中有明代木雕朱地金漆彩绘孙思邈像。这件文物雕刻的是孙思邈坐在老虎身上,身着金袍,左手按住龙头、右手持丹丸给龙医治的形象,制作得栩栩如生。其所雕形象出自“坐虎针龙”的典故。“坐虎”:一日,孙思邈骑着毛驴在山中采药,途中遇到了一只喉咙里卡了骨头的卧虎,孙思邈帮老虎取出了骨头,但是饿了好几天的老虎把孙思邈的毛驴吃了。后来为了感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老虎便让孙思邈把自己当作他的坐骑。于是,孙思邈便骑着老虎云游四方,采药救人。“针龙”:一条苍龙患了眼疾,幻化成秀才求孙思邈医治。孙思邈识出它不是人,要求它变回原形才肯治,苍龙答应当天晚上变回原形。但这段对话被孙思邈的徒弟偷听到了,于是他躲了起来,准备当天晚上偷偷将这条神龙的形状画下来。夜晚来临,苍龙投入水井变回原貌,腾空而出,孙思邈用手里的“银朱”为它治疗,苍龙双眼重现光明,但它发现井旁有人窥视,极为震怒,于是吐出一把龙头剑刺中孙思邈徒弟后飞天而去。因此,徒弟只留下了一张未绘制完的龙图,图中只见龙首不见龙尾,后人只能凭想象将龙的图像连接起来,这就是这件雕像中不完整的“龙”的形象的出处。“神龙见首不见尾”亦出自此典故。

  药铺设柜台,掌柜在此为买药人结账。柜台上摆放笔墨纸砚、算盘、药目价格表等。本次展出的文物有民国时期的药目价格表一张、药铺算盘两个。

  药铺最核心的部位便是存放药品的区域,也就是药柜所在。中药店的药柜主要有匣、斗、瓶、暗柜这几种容器,而药品的摆放也十分讲究。药品的装柜原则为:质轻量大易装匣,常用普通斗中装,挥发粉面细子瓶,暗柜独存贵毒麻。不同类型的药材需要放在不同的容器中,而不同容器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即“前匣后斗上装瓶,暗柜独存瓶后封”。

  前匣又称匣柜,与斗柜宽度相等,摆放于贴墙斗柜的前面,且与斗柜相对摆放。匣柜一般设有上下三排六个抽匣,每匣被十字等分成四格,其特点是匣深、格大、容量大。柜体前面封闭(类似柜台),台面质硬光滑,且前、左、右三边设置挡药栏,这样可以防止在调剂中药饮片时药材滑落。台面上放镇纸,长不足一尺,一寸见方,用来压药方和包药纸,亦称为压方台。药方四个角写有常用的方剂,以方便司药可以快速抓好客人所需的药材。除此之外,匣柜上还摆放有戥子和捣药用具。

  戥(děng)子学名“戥秤”,其用小铜点作刻度标记,小铜点又称为“戥星”。戥子的结构与秤相同,它是一种微型秤,最大单位是两,旧时专门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等),是一种精密衡器。戥子的称量范围不等,一般每杆戥子有两个称量范围,即行话说的“头毫”和“后毫”。现在戥子的“头毫”称量范围一般是0〜50g,“后毫”的称量范围是50〜250g,当要称取的药物总量大于250g时,就需要分两次或多次称取。医药行常讲“把这包药戥一戥”,意思就是把这包药称一称。戥子做工精细,技艺独特,秤杆有骨质、象牙、虬角、乌木等材质,最好的是象牙杆,其价值很高。盘为铜质,铊为黄铜或白铜制成。由于戥子本身就很珍贵,因此装戥子的匣子一般也制作得非常精美,有的堪称艺术佳品。

  相传戥子的发明者是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由于当时普通木杆秤的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因此刘承硅潜心研制,最终制作出了我国第一个戥秤。

  戥子称重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讲究“齐眉对戥”。在进行药品调剂时,先以左手持戥杆,同时用左手拇指和掌心扣住铊弦以固定戥铊,然后右手取药放入戥盘,依据称量需求选择“头毫”或“后毫”,再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铊弦移至欲称量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最终称出所需要的药品重量。中医药行对开处方、抓药、煎药等工序的要求都十分精细,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能让药材发挥最大的效力,因此戥子的发明和使用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次展出的文物中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精美戥子多个,其中不论是戥子还是盛放戥子的匣子都十分精美,这次通过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展示给世人,使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可以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中的艺术之美。

  捣药用具有很多种,如捣药罐、药碾子、乳钵等。捣药罐一般放在桌面上,司药将取出的药品放入捣药罐捣碎,然后再打药包。本次展出的捣药罐有清代紫铜嵌丝李时珍捣药罐、清代嘉庆十一年贾记捣药罐、清代铁质捣药罐两个。

  药碾子,船形铁质碾药工具,因此也称为铁研船、铁研槽。药碾子多为生铁铸成,分为研槽、研盘两部分。研槽两端窄,中部凹陷如船形。研盘为圆形铁饼,中心横贯一个杆子。操作时,将需要碾碎的中草药放入研槽,双脚踏研盘杆前后往复碾压,草药经过推研变得粉碎,经药碾子研磨出来的药物粉碎度很高。药碾子的学名为“惠夷槽”,其发明据说与华佗有关。相传华佗曾为一个烧成重伤的铁匠治病而分文未取。铁匠想报答华佗,他想到华佗在为他治伤碾药时累得满头大汗,于是决定铸造一个碾药器具送给华佗,以减少华佗和其徒弟碾药时的劳累。经过反复琢磨,铁匠铸成了一个船形药槽和一个圆轱辘,操作时就用圆轱辘在槽里来回碾。铁匠拿一些干树枝叶和小石子做实验,效果非常好。在给这件器具起名字的时候,铁匠犯起了难,这时恰逢一位教书老先生来铺子打东西。铁匠就把自己报恩的缘由说了一遍,请老先生帮忙起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就叫惠夷槽吧!惠是赠,合救命报恩之意;夷是平安,表示把你的伤治好化险为夷;槽,碾药之器。这就把你的心意全包含进去了。”王铁匠觉得正合心意,于是便把惠夷槽送到了华佗药铺。因为惠夷槽主要是用来碾药的,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药碾子。因其容量大,省时省力,且适于碾磨粉碎的药物种类多,所以流传了下来,并成为医药老铺的必备碾药器具之一。

  乳钵,形似碗,研磨精细药物的器具,材质一般为陶瓷,也有刚钵、玛瑙乳钵等。乳钵分为研药碗和药臼两部分,药臼较捣药罐略小。乳钵上还可以绘青花,不仅提升了器具的美感,还彰显了主人的文人气质。本次展出的文物中有白瓷乳钵和青花乳钵各一。

  现在走进中药店,人们依旧可以看到一排排、有许多个抽屉的药柜,每个抽斗上都写着药品的名称,这便是斗柜。斗柜贴墙放置,与匣柜匣子一面相对,司药站在柜道中,面匣背斗为客人服务。斗柜宽度与匣柜相同,高不过鼻,宽不超臂展长度,即“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这种设置就是为了拿取药品时方便、快捷,减少客人的等待时间。

  斗柜由于抽斗非常多,故还有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百子柜。相传药王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为了防止药材放在一起串了药效,他便在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个小口袋,这样就可以把药材分开存放。药铺出现后便模仿了药王的办法,最早的“百子柜”就这样诞生了。中国古代讲究多子多福,而民间习俗也多忌讳病、药等字眼,因此将中药柜以“百子柜”命名也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百子柜的每个抽斗一般分为两格或三格,这样是为了储藏多味药材。药行中,百子柜每个抽斗里中药材的排布是有规矩的,要分门别类,还要避免出错。一般抽斗面板上的药名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书写,药斗中自内而外地按顺序摆放。

  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中便有一件民国时期的百子柜,为木质黑漆药柜。药柜最上面的一层空间大但没有抽斗,这便是存放药瓶的地方。有的瓶柜是单独打造的,高约60厘米,宽度与斗柜相同,摞放在斗柜之上,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瓶柜中放置药罐、药瓶等容器。药罐一般以瓷制为主,口大,有盖子,起到防潮、防虫的作用。本次展品中就有民国青花市井图药罐、清代青花云龙纹药罐、清代青瓷人物纹药罐。

  药铺经营多为前店后厂,即分门市和工厂两个部分,门市主要是按方抓药和销售配置好的成药。后院为加工药材的工厂。据记载,同仁堂后院的工厂非常宽敞,设有刀房、碾坊、丸药房、斗房和方子房。刀房又分为南刀和北刀,南刀专切西洋参、半夏、厚朴、玉竹等细货,北刀切的是益母草之类的大路货。碾坊负责把药轧成细末。丸药房负责揉药丸,生产六味地黄丸、补心丹等大路货。斗房就是外配,比如做牛黄清心丸时,细料以外的糙料就由斗房来配。

  每个医药老铺都有着自己立于行业之中的拿手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医药老铺已经蜕变成了医药老号,至今这些老字号仍立于市间,并为我国传统中医药行业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稿件接收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到此投稿邮箱,必须为原创作品,拒绝抄袭。来稿请注明作者联系地址、电线.微展览作品图片: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尺寸、类别和创作时间;所有作品图片须为高清拍摄,参展作品15〜20张左右为宜。并附作者近照一张及简历一份。

  3.文章格式:文章以1〜2千字文为佳,末请注明作者姓名、年龄、简介等。文章若引用参考文献,请注明出处。

  4.关于费用:本微展览以最大的宣传力度推介艺术家,由于存在一定成本,为达到“继续为艺术家服务”的原则,本微展览均需收取适当成本费(或者以作品置换的形式)。

  5.其它宣传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均会同步于本公司其它推广平台:今日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以及网易号上。

  6.延展合作形式:当与艺术家达成一定的合作默契后,本公司会提供一揽子的设计制作画册、小程序售卖、版权登记代理、宣传直播等相关服务。

  798与88rising“艺术+潮流音乐”跨界合作 为国际艺术目的地注入“年轻力”

  意杯-尤文1-2拉齐奥总比分3-2进决赛 囧叔神换人米利克83分钟制胜

  798与88rising“艺术+潮流音乐”跨界合作 为国际艺术目的地注入“年轻力”

  苹果向开发者发布iOS 17.5与iPadOS 17.5第三个开发者测试版

  #整治与教学无关活动随意进校园情况 #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教育

  中国女孩到欧洲才发现那里的人 被洗脑有多严重,奥地利小学教材写“香港不属于中国”

| 首页 | 关于江南app | 新闻中心 | 产品展示 | 健康养生 | 招商加盟 | 技术优势 | 联系江南app |

ICP备案:蜀ICP备16019377号-4 Copyright © 2002-2022 某某医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